海绵城市认证中 PP 模块蓄水池的快速拼装技术规范需综合遵循国家、行业及地方标准,并结合工程实践要求。以下从核心标准、技术要点、施工流程及认证要求等方面进行系统解析:
一、核心标准依据
国家标准
GB/T 38946-2020《雨水蓄水池用塑料模块》:明确 PP 模块的材料要求(原生聚丙烯占比≥80%)、结构参数(单片壁厚≥3mm,镂空率≥95%)及力学性能(抗压强度≥300kPa,抗冲击性能符合 GB/T 4857.5)。
GB 50335-2018《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》:规定蓄水池的防渗等级(采用两布一膜结构,膜厚≥1.0mm)及水质监测要求。
行业标准
CJJ/T 311-2020《模块化雨水储水设施技术标准》:要求模块组装采用交叉锁扣或榫卯连接,避免连续垂直接缝;基坑坡度≤1:0.5,基底夯实度≥93%;覆土厚度车行道下≥1.2m,冻土区需低于冰冻线 0.2m。
T/CSUS 98-2025《建筑与小区项目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验收标准》:强调快速拼装的节点密封性,要求土工膜焊接强度≥母材 80%,管道连接需通过 0.6MPa 压力测试(保压 30min 无渗漏)。
地方标准
DBJ04/T 500-2025《湿陷性黄土场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》:针对特殊地质条件,要求在高风险区域增设防渗层(如膨润土防水毯)及导排水系统,模块基础需采用 3:7 灰土换填(厚度≥500mm)。
二、快速拼装技术要点
1. 材料与模块设计
模块选型:根据荷载需求选择标准型(埋深≤4.8m)、重载型(埋深≤5.8m)或超重载型(埋深≤6.8m)模块,承压能力需通过第三方检测(如垂直断裂强度≥350kN/㎡)。
连接方式:采用 “工” 字形或燕尾形卡扣,模块间错缝拼接(错位≥150mm),接缝处嵌入三元乙丙橡胶密封条,确保拼装后整体抗剪切强度≥120kN/m。
2. 地基处理与基坑施工
基底处理:
普通场地:机械开挖至设计标高后,人工清理预留 200-300mm 土层,铺设 150mm 厚级配砂石垫层(压实度≥95%),再浇筑 100mm 厚 C15 混凝土找平层。
湿陷性黄土场地:采用 3:7 灰土分层夯实(每层厚度≤300mm),总厚度≥800mm,并设置 50mm 厚中砂反滤层。
基坑支护:开挖深度>3m 时采用拉森钢板桩支护,间距≤600mm,垂直度偏差≤0.5%;边坡坡度根据土质确定(如硬塑粉质粘土为 1:0.33)。
3. 模块化组装工艺
施工流程: 测量放线→基坑开挖→地基处理→土工布铺设→模块拼装→防渗膜包裹→管道安装→分层回填
关键步骤:
模块组装:从一侧开始逐行铺设,每铺设 2 层用水平仪校准平整度(偏差≤5mm/2m),层间用纵向连接件固定(间距≤800mm)。
防渗处理:采用双焊缝焊接工艺(焊缝宽度≥10mm),搭接长度≥300mm,焊缝需通过充气检测(压力 0.2MPa,保压 5min 压降≤10%)。
管道连接:进水管采用 DN200 HDPE 缠绕管,与模块预留接口热熔连接;溢流管坡度≥0.5%,接入市政管网前设置格栅(孔径≤10mm)。
4. 回填与保护
分层回填:
模块四周回填 500mm 厚中砂(压实度≥90%),顶部覆盖 300mm 厚素土后,再回填粘性土至设计标高(每层夯实厚度≤300mm)。
车行道下需在顶部铺设 300mm 厚 C30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(配筋 φ12@200 双向)。
标识设置:在蓄水池顶部设置明显标识牌,标注容积、进排水方向及维护责任人,周边 1m 范围内禁止堆载。
三、质量控制与验收
过程验收
材料检验:每批次模块需提供抗压强度(GB/T 1040.2)、耐老化(GB/T 3512)及环保认证(ROHS)报告。
隐蔽工程:地基处理、土工膜焊接、管道连接等工序需经监理验收,留存影像资料。
功能性测试
满水试验:蓄水至设计水位,观察 48 小时,渗漏量≤0.5L/(㎡・d) 为合格。
抗浮验算:采用公式 \(K_f = \frac{G}{F_w} \geq 1.1\),其中 G 为结构自重,\(F_w\) 为地下水浮力。
认证要求
海绵城市专项验收:需满足《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》(GB/T 51345)中 “年径流总量控制率≥70%” 及 “径流污染削减率≥40%” 的要求。
第三方认证:模块及系统需通过中国建筑节能协会 “海绵城市建设产品认证”,认证内容包括材料性能、拼装工艺及长期可靠性。
四、工程实践优化建议
工厂预制化:采用标准化模块生产线,实现模块尺寸误差≤±2mm,减少现场切割损耗。
智能化监测:安装水位传感器(精度 ±1cm)及水质检测仪(检测项目包括 COD、SS),数据接入城市智慧水务平台。
应急排水设计:在蓄水池底部设置 DN300 应急排空管,连接至附近雨水检查井,排空时间≤2 小时。
推荐阅读